
每次造訪香港,想必那女人街是遊客必到的,至於台灣當然就是那士林夜市了。說到馬來西亞吉隆坡,應該就是那茨廠街了。茨廠街,也被遊客稱為唐人街。其實每到吉隆坡必到茨廠街這事,也是透過多位國外朋友才得知的。茨廠街或許對國外朋友來說是個購物的好地方,而對於當地然這更像是尋味的好地方。被稱為唐人街的茨廠街,或許當你造訪了日本、倫敦或其他大城市的唐人街后,你會覺得這裡的唐人街並不像其他地方的那麼有規劃,沒有那華麗的牌匾,也沒有濃濃中國風的華麗建築。但這裡卻留著那經過歲夜洗滌,帶有滄桑的舊式建築,有的早就失修,甚至也沒有進行任何保養。雖說茨廠街沒有那華麗的包裝和受到重視,但百多年來還是一樣人聲沸騰。

其實說真的,每當聽見朋友要來馬來西亞旅遊都會很頭疼,幾乎說不出有那個地方必去的。原因并不是說馬來西亞沒有好玩的地方,而是這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設施太過於不完善。就連我住在這城市的人也對那地鐵沒有信心,手指頭數一數那乘搭地鐵直到的景點又有幾個?有時要乘搭公交去會合朋友,家裡到最近的地鐵站也得乘個10分鐘車,然後又要找車位,然後又得等那不准時的地鐵,車廂空調又不冷,還倒不如自己驅車去來的輕鬆。再來是很多旅遊景點地鐵都不能直達,還得轉換那更叫人恐怖的巴士,試想想就連一個居住在這城的的人都對乘搭公交有恐懼了,更叫我怎能放心外國朋友自己搭公交前去,所以還是自己載他們會省時和安全些。所以每當朋友造訪最建議的還是到那茨廠街和亞羅街,至少還是在那地鐵出站步行個10分鐘就可到達的地方。

最近發現,多年來一直說想要到茨廠街去好好的走走,卻是提不起勁。在這城市居住久了,自己有時會覺得很多事情過於理所當然,開始對這些事物遺忘。週六忽然起個早,穿了T恤短褲布鞋、背起了包包,胸前掛著相機往茨廠街來個小旅。常提醒自己,就算是來了千百回的地方,心情還是要保持著,眼前的一切並不是想像中的理所當然,雖是同個地點但不同時間會有不同風景。有時就像自己寫文一樣,不太喜歡過於執著那店家的歷史與故事,雖說這些故事和年份或許對眼前的食物更瞭解和杯感動,但其實當食物進口,發現那第一感覺就還好而已,那前面的一堆都是沒有幫助的,美食還是很主觀,所以今天決定當個遊客在茨廠街遊走。也不知是因為穿著打扮太不像本地人的關係,又或是胸前掛著得相機,搞到被多家美食攤子的老闆以為我是外國遊客。一般老闆都會用中文和我交談,但當我用廣東話回答后他們就認定我是香港來的遊客。哈哈,續泰國后再次發現原來我是長得那麼不馬來西亞,還蠻高興的。走著走著天氣忽然陰了起來,路邊報攤的印度老闆還用英文跟我說今天天氣不適合拍照,還建議我可以轉到KLCC去逛。笑笑轉身后,對街的德士司機更是很積極的向我推銷著,問我是否要到Putrajaya或birdpark的,這也是第一次被當成遊客的感覺,那感覺很特別,因為就連在曼谷或柬埔寨路邊的司機都不會鳥我,誤以為我是當地然的。

雖不是在這個地方長大,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茨廠街裡頭的大眾書局,以前到吉隆坡來姑丈總會帶我來這裡逛,記得又一次因為違規泊車,出來時發現我們的車子被吊走了,但以前的書局已轉換成了酒店。再來就是開始到吉隆坡讀書時,每次回鄉前都會到這裡來走走,吃個午餐和買上一兩包的肉乾。茨廠街的白天和夜晚都有著不同的風貌,白天可說是屬於當地人的,遊客不多,營業的也只是一些美食攤而已,但王子我還是較鍾愛白天的茨廠街。入夜後的茨廠街路上擺滿攤子,人潮擁擠阻塞,攤子賣者許多翻版包包香水的,而且攤販多為外勞。

掛著相機走到了漢記靚粥攤,坐了下來點了份生魚片粥和杯冰咖啡當早餐。雖漢記已在多個地方開設了多家分行,但個人還是覺得這裡的粥會比起其他分店來的綿密柔滑,至少那品質監控會好些。有時一個人開車回鄉前會特地轉進來來上一碗熱粥才啟程,也試過和同事半夜4點唱完K然後開車到這裡睡覺等4:30am開門營業的熱粥。

切得薄可透視的粉紅魚片,伴著麻油、薑絲、青蔥和香菜生鮮上桌。

吃法可依照個人喜好,可先嘗生魚片再喝口粥,又或者將魚片在粥里涮至半熟食用,但王子我個人就西關一次把整碟的魚片往粥里倒,然後撒上胡椒粉和醬油拌勻,再慢慢品嘗那滾燙的魚粥。吃完了粥身子暖暖的繼續尋味去。

冰咖啡。

斑駁歲夜的墻,底下木板食攤是那已過半個世紀的老店。

漢記靚粥旁早市的蕭氏豬腸粉。

和漢記和金蓮記同被譽為Jalan
Hang Lekir三寶之一冠記雲吞面。

鮮豔而不再華麗的建築。

每次到茨廠街都會來找四眼仔,四眼仔可是茨廠街的重點美食攤之一,不過這裡就只買咸鴨和鴨腳包,而且只供外帶,沒有地方食用。

對於那咸鴨和鴨腳包,個人還是獨愛這後者。

鴨腳包一個RM1.50,外形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會有點噁心,有些人甚至不曾接觸過,但我卻特愛的。吃的第一個鴨腳包以忘了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但可以很肯定的是每天放學停在家門口駕著摩多燒臘攤買的。鴨腳包是用腸子扎住鴨肝、一小片叉燒和鴨腳的一個食物,味道會比那一般的叉燒來的要濃郁,吮著那入味的鴨腳更是享受。

花生煎餅,不知怎麼對煎餅就是特別感觸,從煎餅里探討了許多的哲學。

麻芝攤。

各式口味的麻芝,這裡的麻芝口感不屬那軟糯型,個人並不太喜歡。

因為還早,羅漢果攤子還未開始營業,不然怎能不來上一杯解渴消失暑。

傳統糖和粽子。

番薯蛋攤子。

個人還是較喜歡金馬倫那嚼起來鬆軟的炸番薯蛋,這裡的番薯蛋口感較扎實。

油器攤子,油器其實是指各式油炸的甜咸點而且這些點心都是當天新鮮現炸的。

這裡的油器選擇可算蠻多的,一些平時少見的也可在這裡找到。

薩騎馬和蛋散。

油條,和油條比起來王子我還是較喜歡吃那沾滿芝麻而且炸的比油條酥脆的馬腳,嚼起來多了芝麻香,特別滋味。

馬來糕。

鳳凰餅家。

滿滿一櫃子的酥皮點心。

這裡除了一般酥皮點心,還賣著一些傳統餅乾點心,像是那嫁女餅。

裝在大玻璃瓶子里的杏仁餅、江蘇餅,核酥,感覺就是那麼傳統。

走入這樣的老店,面對著這麼多種的酥皮點心,入我不賣就太不像我了吧。最後在掙扎下帶回了,叉燒酥RM1.70,鹹蛋酥、椰子撻和豆沙卷個RM1.60,其實原想每樣來一個的,但想到我家老弟回了家,家裡沒人所以只能忍一忍。鳳凰餅家的豆沙和蓮蓉內餡都不會很甜,椰子撻也是新鮮製作,所以沒有那怪油味,但是個人不怎麼喜歡那叉燒酥的內陷,叉燒味不是我愛的那一型。

每逢過年前夕,茨廠街的肉乾店外都會排著長長的人龍,可想而知這裡的人多愛那肉乾。

連同這樣的肉乾攤子,我看茨廠街至少有十來家的肉乾店。

來到馬來西亞說到甜點,王子我個人最推的還是那娘惹糕點。

雖然在吉隆坡那好吃的娘惹糕點真的並不多,但多於遊客和吉隆坡人來說這味道已是很棒了,這其實全怪在王子我自小吃慣陳媽那料足有份量的娘惹糕,所以對吉隆坡的娘惹糕有時就只是買來嘗嘗,過個干癮而已。

藥行。

風光已失的玉壺軒茶樓。

雞容茶餐室。

隨著時代變遷,這樣的路邊香煙報攤已很少可見了。

如你是早上造訪茨廠街的話,建議不妨鑽進這老鼠街看看。老鼠街從清晨5、6點開始活躍,大概到9點就結束營業,裡頭賣著是一些來歷不明的貨品,和各種你意想不到的商品。但進入老鼠街還是建議小心自己的重要物品,而且裡頭是不可拍照的。

發現吉隆坡很多報攤都由印度同胞經營。

美珍牙齒配製所。

篷底下那傳統後巷理髮的畫面與蓬上那電視臺接收器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畫面。

民國時期的雜貨行如今已成了背包客棧。
地址:Petaling
Street, Kuala Lumpur, Malaysia.
交通:
LRT Pasar Seni站,步行約10分鐘/
Monorail Maharajalela 站,步行約15分鐘
6,614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no idea petaling street hide so many good food ^^ next time go try
try 😛
写得很不错
[版主回覆 04/27/2012 09:04:55]thanks~~
也許你不是在吉隆坡出生的,對於茨廠街的歷史和變化并不太了解,或是
感覺并不深刻。茨廠街對於一個土生土長的吉隆坡人來說,并不是一個旅
遊景點,也不是一個外國人眼中的Chinatown。它是伴隨着吉隆坡人,尤
其是吉隆坡人華人成長生活的地方。是我們吉隆坡人的根原,我們的家。